close

  12月31日,因“4·20”蘆山強烈地震閉館一年多的雅安博物館,將正式恢復開館。在地震中受損的30多件珍貴文物,將一一亮相展出。這些展品,包括戰國巴蜀鑲綠松石勾紋鳳鳥紋四鈕四系帶蓋青銅罍、西漢四獸跽坐青銅人像等國家一級文物和數十件二、三級文物。
  震後一年多來,四川省文物局組織十餘名文物修複技術人員,對來自雅安的160多件可移動文物進行搶救性修複,讓傷痕纍纍的文物重獲第二次生命。
  A
  損傷
  西漢青瓷碗摔得粉碎
  雅安地震災區的受損文物,大多是易損、易碎的陶瓷和青銅器。在地震時猛烈的搖晃中,它們傾覆倒塌,情況不容樂觀。
  12月8日,四川博物院文保中心,工作人員仍在對蘆山縣的一批受損青銅器和陶瓷進行修複。在此之前,他們已成功把雅安博物館的32件文物和寶興文管所的12件文物修複,並交還給對方,滎經縣的受損文物也於近日修複完成。不久之後,所有來自雅安地震災區的文物,將全部“恢復”受損前的模樣。
  去年地震發生後,這些珍貴文物慘不忍睹:國家一級文物青銅罍的四根“系”被摔斷一根,罍出土時就破損的一個洞邊緣也有生鏽的跡象;西漢四獸跽坐青銅人像的底座破損。受損最嚴重的當屬各種陶器和瓷器。雅安博物館的明豆青釉高足瓷碗、西漢龍泉窯印花牡丹紋青瓷碗等文物,掉在地上後摔得粉碎,工作人員不得不直接把這些“渣滓”用口袋裝起來。後經統計,雅安市可移動文物在蘆山地震中受損的共計270多件,有的受損程度,達到“瀕危”級。
  中心主任張孜江說,這些文物送到文保中心時,雙方辦交接的工作人員是這樣統計的:雅安博物館文物“42袋”;滎經“70多袋”,蘆山縣也有10幾“袋”。
  為免修複對文物造成二次傷害,國家文物局要求每件文物都必須編寫保護修複檔案。幾個月後,一本厚厚的針對青銅器、陶器、瓷器的修複方案獲得通過。
  B
  清洗
  超聲波 毛筆 手術刀齊上陣
  文物修複,並非簡單地把破碎文物修補一番了事。在拼接工作之前,專家們為其制定了分析測試、清洗、緩蝕以及矯形等諸多繁複工序。每件修複方案,都是一個系統工程。
  文物修複初期,工作人員要對每件器物的來源、保存現狀、尺寸、工藝以及病害等信息採集,並做詳細記錄。然後繪製出文物病害圖,對典型病害或無法確認的污染物進行分析,為後續制定保護方案提供依據。這次受損的文物,有的錶面上覆蓋了泥土或鈣硅沉積物,有的則在出土時已出現有鏽蝕、破損等各類病害,導致掩蓋了文物紋飾和銘文。此時,就得對它們提前進行清洗。
  清洗必須用一種超級純水“去離子水”。參與修複工作的青銅器修複專家楊曉鄔說,青銅器很容易生一種一摸就掉的粉狀銹,這種銹含有氯離子,遇水分和氧氣就會發生化學反應,然後漸漸腐蝕掉青銅,堪稱青銅器的“癌症”。自來水中的氯離子,也是有害物質,必須凈化後,才能成為清洗“藥劑”。為此,文保中心花了四五萬元買了一臺凈水機。
  文保中心修複室,有各種叫不出名字的修複儀器,還有毛筆,甚至醫用手術刀。只見工作人員拿起一件漢代銅壺,用毛筆輕輕刷去上面的浮塵。銅壺內出土時就堆積其中的乾硬泥土,用純水軟化後,再拿手術刀小心切割掉。而藏在壺把內等細處的乾硬泥土,便直接拿起牙簽輕輕挑除。楊曉鄔說,“這些青銅器經過漫長的歲月,早就變得脆弱不堪,必須用原始的人工方法才能避免造成文物的第二次傷害。”泥土終於被剔掉,工作人員拿起毛筆蘸了超純水開始清洗,滴下來的髒水,又用軟質的吸水紙小心吸除掉。
  青銅器上堅硬的鈣硅沉積物,工作人員用一臺微型超聲波清洗儀緩慢清除。而一件被鏽蝕物遮蓋了精美紋飾的青銅器,工作人員把乙二胺四乙酸、檸檬酸等製劑用脫脂棉蘸取塗刷其上。漸漸,這件污濁不堪的青銅器露出原來的美麗線條。完成這道工序後,工作人員又用去離子水反覆漂洗。楊曉鄔說:“這是為了去除殘留在器物上的化學試劑,杜絕修複時對文物的傷害。”
  C
  修複
  瓷碗“破鏡重圓”完好如初
  修複階段,拼的就是工作人員的手藝和耐心了——要把一件摔得稀巴爛的瓷碗恢複原貌,僅是把碎塊拼湊在一起就要花一兩天時間。
  這次地震中,不少陶、瓷器遭到毀滅性破壞。文保中心年僅25歲的曹元元打開一堆碎瓷片,這位復旦大學藝術學院瓷器專業的高材生要修複的是兩件豆青釉瓷碗。它們雖然看上去外形相似,但大小有細微區別。
  工作臺上,曹元元把這些殘片一一拍照、編號記錄,然後開始最強“拼圖游戲”。她首先要進行的是兩件瓷碗的碎片分揀。這些碎片儘管看上去顏色相似,但在修複專家的“火眼金睛”下,它們依然有較為明顯的身份標誌,“比如器形因為大小不同,弧度會不一樣。即使都屬於豆青釉瓷碗,但每件的釉色、胎質和紋飾還是有細微的區別。”憑藉扎實的專業功底,曹元元硬是在半天之內,就把兩隻碗的殘片分揀開來。
  下一步開始“預拼”,即不使用任何粘合劑,而是用膠帶把殘片固定拼接完整,“這是為了避免拼接錯誤,破損部分因拆卸造成磨損。”身材嬌小的元元趴在工作臺上,將一堆殘片、甚至渣滓不斷挪動,這對明代豆青釉高足瓷碗,花了兩天時間,終於拼接完成。她甚至還成功地撿出幾塊不屬於這對瓷碗的殘片。
  剛剛拼接好的瓷碗,經修複人員用粘合劑定型後,佈滿傷痕。尤其缺失的部分用自製材料填補後,更是難看。此時,考驗修複專家們技藝的關鍵時刻才真正到來。他們要用特製的砂紙將修補痕跡細細打磨,“直到閉上眼睛用手撫摸器物,感覺不到絲毫凹凸不平為止。”此後,這些拼接的部分,還得用毛筆一層一層上色。一個碗的修複,上色的工序至少要上百次左右。而這樣的層層上色,不僅能讓修補的顏色看上去更加和文物本色接近,還能讓顏料中的礦物質隨著上色次數的增多,漸漸積澱出光澤的玻璃質感。
  記者看到,無論是明代豆青釉高足瓷碗,還是西漢印花牡丹紋青瓷碗,修複之後都完好如初,在燈光下泛著瑩潤的光澤。只有工作人員指點後,才能看到有些地方的色澤似乎要淺淡幾許。
  D
  妙手
  文保專家親自上陣
  為了修複受損的青銅器,著名青銅修複專家、67歲的楊曉鄔親自坐鎮。在這位曾修複三星堆青銅神樹、青銅大面具等國寶的專家指導下,一堆“破銅爛鐵”重新恢復了風采。
  這次震後修複的文物中,戰國巴蜀鑲綠松石勾紋鳳鳥紋四鈕四系帶蓋青銅罍以及另一件半米高的漢代銅壺,堪稱雅安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青銅罍在出土時,“肚子”便破了一個洞,殘片早已不知所蹤,只能用新銅片代替。為了讓新銅和氧化上千年的青銅色澤相似,楊曉鄔根據自己數十年來的修複經驗,調出了以假亂真的色彩。把銅片焊到罍肚子上也不簡單。為免機器焊接時破壞脆弱的罍身,楊曉鄔戴上放大鏡,用牙科醫生治療牙齒的機器對接縫進行焊接。拼接縫隙最後要用人工砂磨的方式,一遍遍砂磨平整。為了讓砂磨後的接縫手感和金屬一樣光滑,使用的砂紙可以達到1000目,細到即使用來砂臉,也不會感覺不適。
  不過,這位連三星堆神樹也成功修複的專家,這次也碰到了難啃的“硬骨頭”——半米高的漢代銅壺,摔破以後變形嚴重。然而銅壺體積太大,根本上不了修複儀。迫不得已,文保中心幾位身強力壯的男丁集體出動,有的抱住壺身以起固定作用,有的用銅絲箍、用拗棒頂,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讓銅壺和殘片勝利“會師”。而那些更零碎的銅片,在拼接時也頗費周折。因為碎片拼接前要先整形,但脆弱的銅質一整就斷成兩三截。此時,他不得不先把這些碎片焊接成片,再細緻地補上去。為此,僅這件只摔成七八塊的銅壺的修複,就花了兩三個月。
  由於數量多、時間緊,這次災區文物的修複儘管已經做到肉眼看上去非常完美,但在張孜江、楊曉鄔這些專家眼裡,還尚未達到商業修複的最佳效果。張孜江說,這批修複文物中接縫處微不可辨的色彩的細微區別,就是為以後文物有時間進行美術修複時,便於找到接縫進行拆解。而為了未來拆解時不損害文物,此次修複所用的粘接劑可以在無損文物的情況下拆解。未來,當有了更科學的文物修複方案和更好的修複材料以後,這些在地震中受傷的文物,也許還能展現更完美的身姿。
  □劉思汐 本報記者 吳曉鈴
  (原標題:妙手回春 蘆山地震受損文物展新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i13dibeo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